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宋哲宗绍圣二年,黄庭坚因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
黄庭坚被贬赋闲之后,登高览胜,目尽青天,感怀今古,不禁向往独钓江天、泛迹五湖的自由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诉衷情》
黄庭坚〔宋代〕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的大意是:
展开剩余70%江上万顷波涛一个接一个涌来,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
鱼儿正在水中深处,即使是深藏千尺也要钓上来。
鱼儿吞下了鱼饵又吐了出来,将信将疑迟迟不肯上钩。
渔翁归来的时候已是水寒江静,只见满目青山明月当空。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表面上处处描写渔父垂钓的情景,实际上处处表现词人自身的一种心态和心境。渔父垂钓的情态和垂钓后的恬适,恰好是词人心灵生活的一个贴切而圆满的象征。
起首二句便勾勒出渔父垂钓时的形象和环境:他穿着蓑衣,戴着斗笠,静静地伫立或蹲坐在湖畔或水边,只要有一个波浪轻轻掀动,层层涟漪就会环环相套地泛起万道波纹。
这里我们不由得联想到:词人创作灵感也正象这“一波才动万波随”似的奇妙,只要有一个念头油然产生,就会浮想联翩,生发出层出不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
“金鳞”二句写垂钓之兴:鱼翔深底,沉沦不起,为取水下金鳞,渔翁不惜垂丝千尺。
此时此刻,渔父专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鱼盘旋于钓钩左右的情态。
“吞又吐”三句十分细腻地写出钓鱼的具体情景,没有细致的观察,词人便不会写得这般传神。
但这似乎又是词人捕捉形象时的微妙感受,当他从生活的矿藏中提取艺术形象时不是也这般煞费苦心吗:
一个意象跳入脑中,往往有如鱼儿上钩似的吞而复吐,来而复去,几经周折才迟迟落迹笔端,化为妙语。
词人把一种微妙的心理感觉和创作过程化为这样的具象显现,真可谓巧思入化,妙笔传神。
结尾三句既是渔父捕鱼而归时美丽的自然情景和闲适惬意心境的写照:
在水寒波浪静的江面上,船儿悠悠地满载而归,两岸满目青山,天空高悬一轮明月;
同时也是词人经过苦思冥想与惨淡经营完成一篇作品后的一种极其舒展的心境象征。
词中通过描述渔翁垂钓寒江的情景,寄寓词人屡遭坎坷后寄情山水、忘却名利的情怀。
全词创造出空灵淡远、虚融清静的意境,令人有所思悟。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发布于:河北省Powered by 大发精准导师回血带赚钱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